New
選擇大學科系時常見的迷思有哪些?
我是小邊編,填志願前總是猶豫再三,但有時候,我們是不是也陷入了一些「選系迷思」?


只看科系熱門程度,卻沒了解內容到底在學什麼? 
認為「錢多就是好科系」,結果唸到一半發現不喜歡? 
聽信親戚朋友的建議就決定志願,沒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把學校排名擺第一,忽略了未來職涯的發展?
覺得進了某科系就一定能做某種工作,真的那麼單一嗎?
你曾經有過這些迷思嗎?
還是有其他經驗想分享?



歡迎留言聊聊你當初選系的心路歷程,幫助學弟妹們少踩雷、多一點方向💬
自然探究報告沒在一開始做,不過現在完成了,能放在多元綜整裡嗎?
有同學詢問:「自然探究的報告一開始沒做,現在做好了,但是無法上傳了,有老師建議可以放在N.多元綜整裡,這樣可以嗎?


這是一個常見的情況,很多同學在時間管理上會有些疏漏。


有其他同學有過類似經驗的嗎?

或者學長姐可以分享一些處理建議呢?



我是小邊編,快來留言討論吧! !
申請入學與考試分發的優缺點分析與適合族群?
我是小邊編,很多高三生在準備升學時,都會有這個問題:

我應該選擇申請入學(個人申請或繁星推薦),還是走考試分發(學測、分科)?

兩者有什麼不同?適合哪些族群?


歡迎來分析看看!給予答案喔!
國立與私立大學「醫學系」有哪些差異嗎?
有同學問:「國立與私立大學的醫學系,除了學費以外,還有哪些實質差異?會不會對未來就業或考取醫師執照有影響?

除了學費差異,那資源或是師資有差異嗎?

這是許多有意進醫學系的同學都會想了解的問題!

國立和私立大學的醫學系,其實不僅在學費上有差,還可能在 課程設計、臨床實習機會、師資陣容、學校資源等方面 會有所不同?那麼,究竟有什麼具體的差異呢? 



不過不管是國立還是私立大學的醫學系,畢業後考取醫師執照的要求是統一的,執照的取得與大學的名稱無直接關係,但學校的資源和臨床經驗有可能影響學習的深度和質量?


有考慮這兩種選擇的學長姐,來分享一下你對這些差異的看法或經驗,或是有想了解的細節,快來留言討論!



By落點小邊編
教授最討厭在備審資料中看到什麼?
下午好,我是落點小邊編。

備審資料寫不好,會不會被教授直接扣分?有哪些常見的錯誤是教授最討厭看到的?

這問題超重要!

教授在閱讀備審資料時,不僅關心你的學術表現,也在意你是否真誠、條理清晰,還有你對自己的反思。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雷區,快來看看是否也有出現過!

是重覆又冗長、空洞、缺乏反思,還是過度誇張的內容才是教授討厭看到的?



有經驗的學長姐、曾經被教授閱讀過備審資料的同學們,快來分享一下你覺得最「雷」的經歷或避開的技巧吧
如何在備審資料中凸顯個人獨特性與專長?
在寫備審資料時,怎麼才能讓自己的個人特色與專長被看見?

有什麼方法可以讓資料看起來不無聊、又能展現真實的自己?

這是個超重要的問題!

備審資料是展現你自己的一個機會,如何能讓讀資料的教授看到你的個性、優勢?

有經驗的學長姐們,來分享一下當初是怎麼把自己的獨特性跟專長「賣」給教授的吧!


歡迎來留言!!




by落點小邊編
自主學習沒有寫計劃書會被扣分嗎?
哈囉同學們好,我是小邊編。

有同學詢問:「我在高一高二有做自主學習的東西,但當時都沒有特別寫計畫書,這樣在備審資料裡會被扣分嗎?還是只要內容好就沒差?」

畢竟不是每個人當初做自主學習的時候都很正式,有時候是邊做邊學、沒有先寫好一份「規劃表」…那會不會吃虧?


教授真的會在意有沒有正式的「計畫書格式」嗎?

若沒計畫書,可以後補整理心得、過程紀錄嗎? 

重點是在成果、反思,還是在前期規劃?


 有成功申請上大學的學長姐、或有經驗的老師,快來分享你們的看法 幫大家解答這個超多人忽略的細節!
多元綜整心得怎麼出色?用故事展現你的高中亮點!
「N多元表現綜整心得」 該怎麼寫,才能讓教授眼前一亮?
🧩 整合多元表現,讓整體更有條理和脈絡!
📖 說一個你的好故事,讓教授更有共鳴
✨ 如何善用800字+3張圖,有效凸顯個人記憶點?

💡 這場講座,帶你掌握撰寫關鍵,讓心得更有深度!

🔸 講者:內壢高中 楊璦慈老師
🔸 時間:4/10 (四) 19:00-20:30@Google Meet
🔸 報名連結:https://prompt.1111.com.tw/lecture/

📢 讓心得不只是紀錄,而是你的最佳敘事!
快分享給同學,一起打造出色的綜整心得!
高二做的實驗,高三還能放進學習歷程嗎?老師會認證嗎?
哈囉大家,我是落點版小邊編,

有同學私訊問:「我高二的時候做了一個科展實驗,滿有心得的,但當時忘記放進學習歷程,如果高三再整理補上,老師還會幫忙認證嗎?」

這種情況其實很常見!畢竟學習歷程不是每次做完就馬上上傳,有時回頭才發現那次經驗很值得記錄~
那麼…  學習歷程的「上傳時間」和「實際發生時間」有硬性限制嗎?
只要內容有價值,老師會認證,還是會覺得太久了? 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補充證明?

歡迎學長姐、或是有碰過類似情況的同學來分享:你怎麼處理過去的學習成果
準備明年學測中,證照多=加分保證?還是白忙一場?
有高二同學來問:「明年要考學測了,如果我現在開始考一些證照,會不會對個人申請加分?證照數量越多越好嗎?在想要專心準備學測還是要分一部份時間出來準備考其他證照!」

這問題超多人在想!很多人開始準備英檢、多益、甚至其他專業證照,但到底這些證照在備審上有沒有「實質加分」?

教授到底是看數量?還是看證照的「相關性」?

什麼樣的證照最能體現你的學習動機或未來志向?

證照要怎麼在備審資料中呈現才不會變成「填空項」?

我是小邊編,歡迎有經驗的學長姐、考過的朋友,快來分享你當初的策略和教授怎麼看這些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