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備審資料的正本放錯怎麼辦?

下午好,同學們我是小邊編,

有同學真的哭爛..
想問有沒有人有相似經驗..
同學是今年有報考 台藝大戲劇系進修部甄試組 的同學,結果 4/17 放榜沒上,本來以為會跟一般考試組一樣把備審資料退還,今天才發現簡章上寫「不會退還」

重點是!!他把 統測+學測成績單正本 放進去了……應該要放影本的竟然傻傻給了正本

現在好懊惱,不知道這樣還有沒有可能去學校請他們歸還資料?
有人曾經發生過類似的事情嗎?
或者有打過電話去問、學校願意幫忙處理的嗎?
真的太不小心了,想警惕自己也提醒各位考生務必看清楚簡章..



拜託有經驗的前輩們幫幫忙給予回答!

醫學系到底要不要拚分科?北醫、成大、陽明、臺大,真的有很大差距嗎?

學長姐們好,有同學今年的學測生,目標是醫學系!.

學測成績:國英自15(換算分科國58 自60 英59 )、數A13(換算51)
 一階只過了 北醫醫 跟 成大醫,備審也都在準備中。
但他現在有點卡在十字路口,不知道該不該繼續拚分科——
複習進度很慢,只複習完數學和物理,化學生物還飄在空中 
自制力超差,常常會陷進小說世界爬不出來 
分科前還要出國參加兩週科展,幾乎少掉衝刺時間 


想請問學長姐們: 北醫、成大 vs. 陽明、臺大,真的有很大差距嗎?

如果目標就是「醫學系」,值得為了頂大多拚一年或分科嗎? 這種進度和情況去拚分科,是不是不太現實了?

真的很迷惘… 如果你覺得我該醒了,也歡迎來罵醒我




我是小邊編,想聽聽前輩們真實的建議!

社會組分科的同學有準備數乙嗎?

今年分科多考了數乙,有點好奇~

想問問看社會組的大家,你們有準備數乙嗎?


雖然我自己是想報那種不採數乙的科系,不過有聽說一堆人還是去考數乙當備案
就有點擔心今年不採數乙的科系會不會反而競爭更激烈..
不知道大家怎麼看這個變化?

跟我分享你的心得或是想法吧!




by落點小邊編

清大工科甲、乙組二階評分機制是什麼?

下午好,我是小邊編,
有同學有疑問,他想問清大工科甲組和乙組二階的一些細節~ 希望有學長姐可以幫忙解惑

目前理解如下:

如果同時報名工科甲組和乙組 備審資料+互動式座談是同樣一份,
也就是給的分數會一樣 學測加權好像也完全一樣 ➜ 所以總分應該也會一樣?
那兩個組別之間就只差在「其他人表現」不同 ➜ 也就是說可能在甲組比較容易排前面?

請問這樣的理解是正確的嗎?
還是有什麼沒注意到的地方?


希望有申請過清大工科甲乙的學長姐可以分享經驗或說明一下機制

**《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讀後心得:找回內心選擇權的智慧**

**《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讀後心得:找回內心選擇權的智慧**
 
《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
 這個書名直接點出了現代人生活中一個普遍卻又常常被忽略的困境:
 我們似乎總是被外在的人、事、物牽著鼻子走, 情緒起伏不定,心力交瘁。
 作者草薙龍瞬,一位日本僧侶, 透過這本書,提供了一套源自佛教智慧的實用方法,
 旨在幫助我們從這種「凡事必反應」的慣性模式中解脫出來,重拾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核心觀點:煩惱源於「反應」,而非「事件」
** 本書最核心的洞見在於, 讓我們痛苦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產生的「反應」。
 這些反應包含了我們的想法、情緒、以及隨之而來的行為。
 例如:
 * 面對批評,我們可能立刻升起防衛、憤怒或沮喪的反應。
 
* 看到社群媒體上別人光鮮亮麗的生活, 我們可能不由自主地產生比較、羨慕甚至自卑的反應。
 
* 遇到不順心的事,我們可能習慣性地抱怨、擔憂或焦慮。

 作者指出,這些自動化的反應模式, 是造成我們內心煩擾、消耗能量的主要原因。
 它們就像一層濾鏡,扭曲了我們對現實的看法, 讓我們陷入不必要的痛苦循環。
 **「不反應」的真諦:觀察、理解、不涉入

** 那麼,「不對每件事都有反應」該如何理解?
 它並非要我們變得冷漠無情或壓抑感受, 恰恰相反,
它鼓勵我們:
 1. **練習覺察: ** 首先要能意識到自己的「反應」正在發生。
 當情緒升起、念頭浮現時,能夠像一個旁觀者一樣看見它們。
 
2. **保持距離: ** 理解這些情緒和念頭只是暫時的心理現象,
 就像天空飄過的雲,不代表「我」本身。 學習不被它們完全淹沒或認同。
 
3. **專注當下: ** 將注意力從引發反應的事件或內心的紛擾, 拉回到此刻的呼吸或身體感受上。
 這有助於打斷自動化的反應鏈。
 
4. **區分事實與想法: ** 很多時候,我們的反應是基於對事實的「詮釋」而非事實本身。
 練習看清什麼是客觀發生的事, 什麼是自己附加的評價或想像, 能大大降低情緒的強度。

 ** #個人體悟:困難但值得的練習
**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像是在進行一場內在的自我對話。
 書中的道理並不複雜,甚至有些是我們早已聽過的,
 但作者用清晰、貼近生活的方式, 將佛教的智慧轉化為可操作的練習方向。
 要真正做到「不對每件事都有反應」非常困難, 因為慣性實在太強大。

生活中的觸發點無處不在, 常常一不留神,就又掉進了舊有的反應模式裡。
 然而,僅僅是理解了這個概念,就已經在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
 當我意識到自己又在為小事煩躁、或因他人的言語而感到受傷時,
 我會嘗試想起書中的提醒:
 **「我可以選擇不這樣反應。」
** 哪怕只是偶爾成功地按下「暫停鍵」, 觀察一下自己的情緒而不立即行動,
 都能感受到一種釋放和內在空間的擴大。
 這本書提供的不是速成的解藥, 而是一條需要持續練習的道路。

 **結論:給尋求內在平靜者的實用指南
** 總結來說,《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是一本充滿洞見且極具實用價值的書。
 它提醒我們,面對外在世界的紛擾,我們無法控制所有事情的發生,
 但我們永遠可以選擇如何「回應」。
 透過有意識地練習「不反應」——
 也就是觀察、理解、不涉入自動化的情緒和念頭——
 我們可以逐漸減少不必要的煩惱,找回內心的自主權與寧靜。

 我想將這本書介紹給:
 * 感覺生活壓力大、容易焦慮或煩躁的人。

 * 希望改善人際關係中情緒互動模式的人。

 * 想要學習情緒管理、提升專注力與內在穩定性的人。

 * 對正念、禪修或佛教生活智慧感興趣的讀者。

 這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它指出了通往內在自由的一條清晰路徑:
 **真正的力量,不在於改變外境,而在於掌握自己對外境的反應。
** --- 希望這個心得對妳有幫助!
25/5/02

分科測驗的地理該怎麼讀?

有一位社會組的分科生,想問問各位有經驗或也正在準備的同學們:
他的歷史、公民都能穩頂標,唯獨地理從小學開始就是弱點,真的怎麼唸都沒起色,

目前情況是:
連講義都不想翻的地步
學測前靠硬背撐過,但真的不喜歡地理
寫過112、113年分科歷屆   
    → 113年差一題頂標,112年壓線均標

老師們的建議也不一樣,有人叫我直接刷題,有人說還是要先讀懂… 但目標科系又不需要地理,可是為了備案還是不能完全放棄..

所以想請問:

有沒有人也是「地理極度不愛,但考試還是撐過去」的?
現階段還能怎麼補救? 
刷題為主還是要重建觀念呢?



求各位大神點個方向,不然真的快被地理拖垮整體節奏了

統測分數到底怎麼算?

剛考完統測,相信現在有的同學都在瘋狂算分數,看自己可以上什麼學校吧...

有人知道統測分數怎麼計算嗎...

- 是看原始分數還是會換算成什麼百分級?
- 加權分數是學校自己訂的嗎?那怎麼查?
- 有些人說還會看級距或比序,這又是什麼意思?


我是小邊編,歡迎同學或是有經驗的學長姐來留言。

統測跨群|沒有設計學習歷程怎麼辦?

同學們早上好,我是小邊編。

想請問一下大家有無碰到跟這位同學一樣的狀況...

我是今年統測生,本身是電機科,但因為對設計比較有興趣,所以跨考設計群。
問題是——在學校三年都在做電機相關的課程,沒有任何跟設計有關的學習歷程
目前手上只有補習班畫的一些作品,不知道這樣的內容還能不能做出備審?
又怕教授會覺得我背景跟設計完全沒關聯就直接刷掉。

想請問:
- 沒有相關學習歷程,只靠補習班的作品,有沒有成功上榜的前例?
- 像銘傳這種設計類熱門科系,會不會很看重高中時期的背景?
- 如果備審用心做,還有沒有可能翻盤?

有點焦慮,希望有跨群成功上榜的學長姐可以分享一下經驗,或是推薦一些對非本科友善的學校~

拜託大家幫幫忙,感謝!

該如何調適備考心情跟讀書狀態?

嗨大家~我是小邊編。
有同學是114應屆分科生,一月學測失常後就立刻投入分科的準備,但最近真的遇到瓶頸了……

每天都在教室或圖書館讀書,明明沒有滑手機,但注意力超容易飄走,有時坐一整天都覺得沒讀進什麼東西

有時候觀念也會打結,像是一些相似的定理或公式常搞混,明明昨天才複習,今天又忘了……
而最痛苦的是,腦中會一直浮現學測失敗的畫面,真的很怕自己又白忙一場。
目前每週會安排兩次運動放鬆,但好像還是不太夠

想請問有經歷過這種低潮的學長姐們,是怎麼調適備考狀態的?

有沒有推薦讓大腦清醒、放鬆、或快速回神的方法呢?

真的很希望自己可以走出來,也希望看到這篇的大家都越來越穩定,加油。

分科測驗 數A怎麼複習才有效?

最近在衝刺分科啦~數甲的部分已經快複習完了
但想到學測的數A當時只有均標,現在開始有點焦慮
想問一下大家~你們準備分科數學的時候,會怎麼複習數A的範圍呢? 是會整本重新讀嗎?還是用模考題+錯題複習?


有沒有推薦的複習策略、講義、題本,或是哪些章節特別要重抓?

真的怕數A範圍拖分數

拜託學長姐或戰友們救救我!


我是小邊編,也祝大家分科都能考出理想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