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新聞

南大承辦臺灣漢詩系列第三場以詩為引走讀島嶼風貌

2025-08-07
南大「心托毫端─臺灣漢詩微型書法展」吸引許多學員駐足。照:臺南大學提供

國立臺南大學承辦臺灣漢詩系列活動第三場研習,於7月26日在國立臺灣文學館國際會議廳舉行。本場以「旅行」為主題,結合主題演講與書法展覽,從詩歌、歷史、城市與交通等角度,帶領學員走讀臺灣漢詩中的文化風景。會場外同步展出「心托毫端─臺灣漢詩微型書法展」,以多樣書體轉譯詩意,展現詩歌與書法交融的藝術美感。

第一場次由成功大學中文系施懿琳教授主講「府城文人的微旅行─以四大古剎參訪為主」,聚焦詩人們在臺南古剎的旅行書寫。施教授指出,從臺文館的「臺灣古典詩資料庫」中可檢索到與開元寺、法華寺、竹溪寺與彌陀寺相關的詩作達六百餘首,可見佛寺不僅為宗教空間,更是文人參拜、題詩、雅集、懷古等書寫行動的重要場域。其中如南社林逢春1935年祝賀社友王鵬程之子新婚所作詩句:「彌陀寺院締新婚,兩姓王顏俱德門」,則顯示日治時期的寺院亦作為婚禮舉行之所,讓學員聽來無不驚喜。
 
南大承辦臺灣漢詩系列活動第三場,以詩為引走讀島嶼風貌。照:臺南大學提供

第二場次邀請逢甲大學中文系余美玲教授講授「讀漢詩遊臺中:打開城市的另一種風景」,透過大量老照片與地圖,標示出詩人在臺中的活動軌跡。如郁永河〈途次牛罵社〉記錄他在清水「迷路又淋雨的一天」;洪棄生〈大墩即事〉描寫日治時期已有球場、電報與市場等現代設施;王嬌娥〈綠川流水〉則描寫綠川的治水、造景與人群聚集功能。余教授以幽默生動的語調,串聯清代遊記、日治詩作與當代記憶,引導學員感受城市面貌的層層疊構。

第三場次由國立臺南大學國文系莊千慧副教授主講「心托毫端:臺灣漢詩微型書法展導覽」,介紹多首與旅遊主題相關的詩作。本展邀集24位書法家參與,書家背景涵蓋現職校長、主任、教師與師資生,當中七、八位書家亦親臨現場分享書寫心得與創作理念。例如陳芃霏老師運用融合隸書與楷書的「二爨體」,詮釋陳瑚〈家居即事〉中「兒童吮筆學塗鴉,濃墨淋漓著齒牙」的稚氣童趣。展覽未來也將巡迴國立臺南大學、新北市桃子腳中小學與宜蘭縣北成國小,藉由語文與藝術教育的結合,讓更多學生認識臺灣漢詩的多元面貌。

壓軸第四場次由南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林麗美講師主講「詩句與鐵道之間:一段從牛車到鐵道的時光旅程」,從郁永河〈臺灣竹枝詞〉「耳畔時聞軋軋聲,牛車乘月夜中行」談起,指出牛車在清代已為府城居民重要交通工具。羅大佑詩中「祇防逢狹路,爭道互喧嘩」則描寫清晨趕著牛車進城載貨的場景。當鐵道興築,詩人洪棄生見鑿山截流、勞民傷財,不禁詠嘆「臺灣千里如金甌,渾沌鑿死山靈顫」;而鐵道全線通車後,洪以南則以「且喜天潢親稅鴐,青車雲輦下長虹」肯定這項交通建設對時代的意義。

整場研習共歷時六小時,四位講者以臺灣漢詩為經緯,帶領學員乘著詩句穿越歷史與地景,從步行、牛車到鐵道,從臺南到臺中,也從詩歌進入書法。臺文館未來也將持續推動跨領域整合,讓臺灣漢詩走進更多教學場域,感受其深厚動人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