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新聞

東華大學草圖學社 深耕花蓮安通部落 實踐洄游農村計畫

2025-08-05
「114年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駐村行動者大合照。照:東華大學提供
                               
當暑陽灼熱地灑落在花蓮玉里鎮安通部落的土地上,一群來自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的青年,正以汗水與熱情,走進部落、走進歷史與文化的深處。他們是「草圖學社」,也是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114年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的駐村行動者,透過實地調查、文化參與與產品設計,書寫屬於世代共學與地方共好的洄游故事。

從野菜文化出發:結合所學,轉譯在地知識

草圖學社以「野菜文化」作為駐村核心主題,從部落耆老的記憶出發,結合植物辨識、QGIS地圖建構與環境教育專業,展開田野調查。每日由當地居民陪同走訪安通溪、越嶺古道與聚落各處,記錄下青葙、刺莧、黃藤等常見植物分布位置、用途與阿美語名稱,並拍照、製作標本與建立資料庫,未來將可作為文化導覽與生態教育之用。

學生表示:「在學校裡學到的知識,在這裡變得有生命、有脈絡。」這不僅是一次學用合一的實踐,更是將科學工具轉化為文化保存的方法,為部落留下系統化的地方知識資產。

從教室到展覽館:共築部落記憶空間

除了植物調查,團隊也投入社區空間活化,將部落閒置教室重新整建,規劃為文史展覽館。展覽館預計展示野菜滴膠標本、文化故事地圖、花草茶試飲區與族語解說牌,並將搭配安通豐年祭作為成果發表與互動活動。
展覽設計過程中,學生與社區居民密切合作,不僅了解展出內容的文化背景,也學習如何透過空間設計傳遞情感與意義。「每一片標本、每一句族語說明,都是長輩傳給我們的知識,」設計團隊成員這樣說道。

以信任為名:原住民族名字的文化賜與

駐村日子裡,草圖學社不只是研究者,更是生活參與者。他們與長者一同跳舞、打球、學習族語與料理,參與文健站課程,融入安通部落的日常。在這過程中,部落族人主動為每位成員賜予原住民族名字,象徵彼此間的認同與情感連結。對學生而言,這份賜名不只是榮譽,更是一份責任與承諾。「這不只是一次田野經驗,而是一段讓人願意持續耕耘的關係。」


文化轉譯與地方創生:從野菜茶包到導覽設計

團隊並未止步於記錄與展示,更思考如何讓這份文化資產延續下去。他們構思以「植物×日常」為主軸,設計結合野菜的花草茶產品與解說文創,並規劃文化導覽路線,串聯重要植物地景與部落故事,期待未來成為地方觀光與教育資源的一部分。

草圖學社總召李昶勳表示:「我們想讓部落的智慧,不只是展示品,更能走進人們生活。」這樣的轉譯與創新,正是永續發展中「文化共創」最具體的體現。

學用合一,走出大學生的返鄉行動路

草圖學社的行動,融合了自然資源治理、環境教育、社區參與與社會設計,是東華大學多年推動在地實踐與跨域學習的縮影。這群青年用專業知識與溫柔情感,回應土地的呼喚,也為洄游農村注入了青年的新生命。

他們不是單向「給予」的志工,而是與部落共同生活、共同學習的夥伴。他們的腳步,正在草圖上,一筆一畫,描繪出一幅屬於台灣農村文化復興與世代共融的願景圖像。

駐村地點|花蓮縣玉里鎮安通部落
執行時間|2025年7-8月
學校單位|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草圖學社
指導教師|李俊鴻 教授
計畫來源|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114年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
核心行動|植物調查|資料庫建構|展覽館設計|文化導覽|文創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