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新聞

廚餘不浪費!東華大學實證KKF農法 強化碳儲與土壤再生

2025-07-29
實驗室說明如何量測甲烷。照:東華大學提供
                          
在花蓮縣環保局補助支持下,由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洪耀明教授主持之「KKF微生物菌水與廚餘液態處理示範計畫」,於7月完成收割試驗田水稻,並自2025年6月23日至7月23日順利完成五場實作型教學課程,展現社區型廚餘去化與碳減量的具體研究成果。

本計畫導入泰國米之神基金會(Khao Kwan Foundation, KKF)所倡議之自然農耕技術與精神,強調友善土地、減少環境破壞與污染的永續農法。透過天然菌源培養、好氧發酵與液肥回用技術,將日常廚餘轉化為可直接施用於農田的有機液態肥料,結合環境教育與資源循環的雙重效益。

五場課程由東華大學理工學院副院長張瑞宜教授、環境暨海洋學院洪耀明教授,以及「新良食.淨土文化推廣協會」創會理事長陳瑞芳老師共同授課與實地操作示範,並與南華大學陳柏青院長合作,學員涵蓋社區居民、環境教育工作者、學校教師與農民代表。課程內容包括菌水製備、廚餘投料、供氧管理與液肥應用等關鍵技術,並深入探討好氧發酵在抑制甲烷(CH₄)排放方面的成效,突顯其在降低溫室氣體與全球暖化潛勢(GWP)方面的重要應用價值。

為驗證實地應用成效,東華大學與「新良食.淨土文化推廣協會」合作,在花蓮縣吉安鄉設置KKF農法示範試驗田,並於7月完成第一期稻作收割。實地觀察結果顯示,施用菌水液肥能有效降低病蟲害發生率與化學肥料使用量,同時提升農地健康與碳效益。
 
 
林下採集腐植土。照:東華大學提供
 
此外,團隊於2025年5月前往宜蘭縣,執行田區土壤品質分析,比較實施四年KKF農法之有機田區與慣行農法田區的差異。結果顯示,KKF有機田區的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達4.72%,顯著高於慣行田區的3.81%,證實土壤碳儲存潛力與微生物活性明顯提升,展現高度的再生能力與固碳潛能。

展望未來,東華大學碳中和研究中心將以本次KKF試驗成果為基礎,持續推動微生物菌水與廚餘液肥技術導入各級學校、政府機關與社區場域,協助建立菌水自製與液肥轉化流程,並培育基層操作人才,打造具擴散性與永續性的農業轉型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東華大學永續發展中心已正式加入全球「千分之四倡議(4 per 1000 Initiative)」,響應聯合國提升土壤有機碳0.4%以對抗氣候變遷之全球行動。校方亦規劃於本年度提出該倡議下的國際合作計畫申請,提交KKF實證成果與區域擴散構想,讓世界看見臺灣在土壤碳匯與低碳農業上的實質貢獻。

洪耀明教授表示:「這不僅是技術的推廣,更是一場從教育、農業到社區串聯的低碳實踐。我們正以廚餘為起點,建構一條從在地出發、連結國際的固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