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新聞

體驗南關線「吃中午」文化 學童親手做八寶丸

2025-07-17
南大文化資產課程邀請臺南知名總舖師盧正治親自示範辦桌經典料理。照:臺南大學提供
 
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補助,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及人文學院主辦的「2025文化資產學院—推廣群組」計畫,以「小學堂•大傳承:趣遊『南關線』—探索民俗與文化資產」為主題,今年暑假深入關廟國小、紅瓦厝國小與南大附小三校,透過「陣頭文化」、「竹編工藝」與「吃中午」三大主題課程,引導學童親身體驗南關線沿線豐富的文化資產。

其中最受矚目的是「吃中午」課程,特別邀請張耘書老師帶領學生深入理解南關線地區廟會辦桌習俗的文化意涵。張老師從建醮與儀式講起,闡述「吃中午」不僅是信仰活動中的重要飲食時段,更是凝聚人情味與地方認同的重要場域。課堂中,學生透過學習單描繪心目中的辦桌場景,創造屬於自己的文化想像。
 
臺南大學盼透過多感官參與、跨領域整合的學習體驗,為文化教育播下生根發芽的種子。照:臺南大學提供

課程更邀請臺南知名總舖師盧正治親自示範辦桌經典料理,包括傳統八寶丸與越南春捲(俗稱水晶脆玉卷)。學生不僅近距離觀摩總舖師的製作過程,更親自體驗搓揉八寶丸內餡、沾裹粉料,以及動手捲製涼菜春捲,從備料、操作到擺盤,完整參與一道辦桌料理的誕生過程。

課堂氣氛熱烈,孩子們興奮地說:「第一次這麼近距離看到總舖師煮菜!」、「做八寶丸好像在玩黏土,但也要很認真。」這些真實的感受,正是文化教育最珍貴的收穫。

除了實作課程,現場也安排文化創作活動,學生以剪貼、繪畫等方式製作擺盤,模擬出完整符合南關線特色的辦桌佳餚,營造出一場屬於他們的「小小辦桌」,展現文化學習成果與創意的完美結合。

本次三大主題在三所國小進行共九日的課程,從視覺藝術、工藝實作到飲食文化,皆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文化資產在生活中的實踐樣貌。臺南大學盼透過多感官參與、跨領域整合的學習體驗,不僅能為文化教育播下生根發芽的種子,更要讓屬於南關線的珍貴文化得以在新世代中傳承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