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新聞

屏科大生態旅遊交流 印尼原青驚豔臺灣的部落永續力

2025-07-15
於霧臺部落廚藝學校認識在地如何結合多層次家庭農園、民族植物應用與旅遊餐飲服務,分享食農經驗和料理方式,激盪出豐富的交流火花。照:屏東科技大學提供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執行教育部USR計畫「里山根經濟2.0-林下經濟、生態旅遊的聯盟發展與農林地碳匯人才育成」,於2025年7月7日至13日舉辦跨國生態旅遊交流活動,邀請印尼生態旅遊網絡(Indonesian Ecotourism Network, INDECON)三名青年領袖:印尼INDECON的計畫發展經理Wita Simatupang (Wita),弗洛勒斯島的Wolofeo-Sipijena村的Yudith Wangge (Ovin),以及Waerebo 部落的Benyamin Semandu (Benny),由屏科大森林系陳美惠教授、淡江大學國際觀光管理學系陳維立副教授、臺灣生態旅遊協會郭育任理事長陪同,展開為期七天的實地參訪與對話行程。

本次交流行程走訪中南部六個具代表性的生態旅遊社區,包括屏東霧臺鄉神山、滿州鄉里德、港口社區,高雄市六龜十八羅漢山自然人文協會及寶來人文協會,以及苗栗縣明德社區。從原鄉部落到沿海聚落,從山林保育到農業再生,每個參訪社區及組織皆是臺灣生態旅遊與地方創生的標竿案例,長期實踐生物多樣性、文化保存與在地經濟的共生共榮有成,也是臺灣呼應國際30x30推動「保育共生地」OECM(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的潛力場域。

INDECON為印尼最重要的生態旅遊推動組織,長年致力於「以社區為本」的生態旅遊發展,累積豐富的在地實踐與國際合作經驗。INDECON於2011 年至2019 年在印尼東部的弗洛勒斯島(Flores island)開展以社區為本的旅遊發展倡議,透過在兩個主要自然目的地(印尼的科莫多國家公園與克里穆圖國家公園)之間開發生態旅遊軸帶的概念,並透過目的地行銷組織 (Destination Marketing Organization, DMO),將旅遊業的利益分配給鄉村社區。軸帶沿線的一些村莊已發展成為新的旅遊景點和創意經濟中心,成功地改善當地經濟,並提高保護自然和文化作為主要旅遊資產的意識,本次來訪青年即來自弗洛勒斯島生態旅遊網絡重要節點的傳統原住民部落。

三位青年代表具備建築、發展規劃與觀光管理背景,長期投入部落旅遊發展與文化保存行動,曾參與導覽體驗設計、空間規劃、青年培力與文化復振等實務,並協助瀕危聚落轉型為具國際能見度的生態旅遊典範。其實踐經驗展現生態旅遊、文化永續與社區韌性發展的交織關係,為此次交流注入深刻而多元的現場觀點。

本次交流透過解說體驗、社區互動與主題座談等多元方式,印尼青年將深入了解臺灣的社區如何在產官學合作下,結合自然環境、社區參與及文化特色推動生態旅遊與地方創生。臺灣正在發展的生態旅遊 DMO,此次交流也將與雙邊的實務經驗進一步交會討論,此外參訪主題聚焦於「以社區為本」的生態旅遊規劃、組織培力、產品開發與品牌行銷策略,藉由與社區夥伴、社區解說員及印尼青年的交流,探索如何建立區域型生態旅遊治理機制,提升社區在永續發展中的主體性與能見度,並思考未來跨國研究、青年人才交流與知識共享的合作可能。

來自Sipijena村的Ovin此次特別對霧臺神山魯凱百步蛇廚藝學校留下深刻印象,讓她想起十年前加里曼丹國家公園曾協助社區打造的「部落輕食館」,雖一度成為青年就業場域,卻因後續陪伴不足而停擺。她感慨表示,唯有持續信任與投入,才能讓在地力量真正茁壯。另一位代表Benny則觀察到臺灣社區在圖文解說與文化詮釋上的完整性,令人佩服。他反思自家部落長期以口傳為主,未來或可發展出以影像為核心的展示方式,更貼近自身文化特性。

來自INDECON的Wita則分享印尼社區型生態旅遊的輔導模式,以成本共識為基礎、採套裝行程設計,並建立公平分潤機制,有效避免內部競爭與資源分配不均,提供值得台灣參考的合作思維。
 
 
交流活動尾聲大合照,屏科大-生態旅遊協會- INDECON為未來合作方向擬定5大目標。照:屏東科技大學提供

屏科大森林系研究生林宜蒨表示,更加理解印尼部落在生態旅遊與永續發展上的深厚實踐。透過導覽解說培訓、制度設計與市場連結,INDECON協助社區轉型;傳統家屋與祭儀成為旅遊體驗的一部分,讓文化在日常中延續;青年也透過社群媒體參與家鄉重塑,展現文化創生的活力。這些案例顯示生態旅遊不僅是觀光,更是文化延續、經濟活化與世代連結的整合。

長期蹲點高雄六龜的協力青創團隊樟根文化有限公司執行長黃偉凱表示此次交流為他帶來深刻的啟發。INDECON在推動文創與農特產品時,面臨盜版風險與跨區認證申請的困難,因而聚焦發展紡織和工藝品。其30年來穩健耕耘DMO,雖歷經經費限制、規劃落差與執行挫折,仍持續累積成果,建立堅實網絡。相較之下,臺灣在政策制度與國際資源導入上雖仍有挑戰,此次交流也為他帶來更多信心與方向。

高士青年會會長李恩平表示,從印尼青年真摯的分享中,深刻感受到其部落文化的深度與美感,亦與臺灣原民文化有許多相通之處,特別是透過旅遊延續文化的經驗,讓她感到很大的共鳴。此次交流不僅啟發對印尼部落旅遊模式的興趣,也反思臺灣制度面所面臨的挑戰。期待未來能持續促進國際互訪與學習,共同為生態旅遊的永續發展與文化保存努力。

里德社區導覽解說員林安麒表示,感佩印尼青年返鄉投入社區,守護文化與傳統,展現強烈的認同與行動力。他反思臺灣社區當前仍面臨青年人力不足的困境,亟需更積極打造返鄉就業機會與配套支持,促進世代接力與在地扎根。
為期7天6夜的交流尾聲,臺灣生態旅遊協會郭育任理事長提出未來合作的五大目標:(一)促進更多區域夥伴合作,推動永續旅遊目的地的發展:積極串連雙方網絡成員參與(二)推動臺灣與印尼生態旅遊目的地之間的交流計畫,包括發展與培訓相關課程(三)透過夥伴網絡強化社會企業單位的學習中心與商業運作單位(四)雙邊共同邀請專家學者投入生態旅遊的研究(五)辦理國際生態旅遊研討會,分享在地實踐成果、挑戰與創新策略。

陳美惠教授表示本次跨國青年交流,屏科大USR團隊期望深化臺灣與新南向國家在永續觀光與社區發展上的連結,不僅為青年創造國際對話與學習的平台,為地方創生與里山經濟注入新的靈感與行動動能,也為臺灣打開與新南向國家生態旅遊專業網絡連結的新契機。未來雙方將持續深化合作,推動更具實質成果的跨國研究、青年交流與地方創新計畫,為實現永續觀光與地方創生貢獻在地行動與國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