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億隻鴞」計畫今年邁入第5年,成為連結農業、保育與教育的重要實踐平臺。照:屏東科技大學提供
為回應全球生物多樣性快速退化與農村棲地破碎化挑戰,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下稱野保所)自2021年起與遠雄人壽攜手推動「守護億隻鴞」行動計畫,透過科學調查、棲地營造、教育推廣與友善農業實踐,逐步建立學界與企業合作推動生態永續的行動模式。今日(7月11日)上午9時30分由屏科大張金龍校長與遠雄人壽趙學欣總經理於屏科大共同主持成果發表會,展現學術與產業跨域守護地方生態的永續價值,以及計畫期間的斐然成果。
「守護億隻鴞」計畫於2021年啟動,初由屏科大野保所孫元勳教授團隊執行,該團隊長期投入猛禽監測、巢箱架設、田間巡查與教材開發等實務工作,至今已累積眾多學生加入團隊,實踐從校園服務擴展到國小教學及農村場域的多元參與,協助棲地復育與跨單位溝通,展現學術延續與在地實踐的深厚能量。該計畫截至2024年底,已於屏東高樹、臺南東山、臺中霧峰等地農田設置超過百座貓頭鷹巢箱,並成功記錄53處繁殖案例,且部分地點已連續4年穩定繁殖,顯示人工巢箱與友善管理間的協同效益。超過百位遠雄人壽企業志工亦親身參與巢箱彩繪、農地巡查、基地參訪與無毒農產採購,讓生態議題逐步融入企業文化與生活價值。
屏科大野保所與遠雄人壽攜手推動「守護億隻鴞」行動計畫,今日由屏科大張金龍校長與遠雄人壽趙學欣總經理共同主持成果發表會。照:屏東科技大學提供
除執行現地保育工作外,屏科大團隊亦針對農友與中小學生辦理相關講座與體驗課程,設計出〈當你成為一隻貓頭鷹〉、〈猛禽與農業共存〉等系列主題繪本與教學包,並將野外調查經驗轉化為適用於中小學現場的教案素材。屏科大學生也因參與本計畫,學習到與企業合作推廣的寶貴經驗,對ESG與永續治理有深入的理解,也鍛鍊了跨領域實務應用的能力。
「守護億隻鴞」計畫於今年(2025)邁入第5年,現由屏科大野保所洪孝宇助理教授及農學院生物資源博士班林惠珊接棒帶領團隊接續執行,此行動已超越短期倡議的規劃,深植於社區、校園與農村民眾之中,成為連結農業、保育與教育的重要實踐平臺,翻轉外界對農村只重視生產,未做到保育物種的刻板印象。一隻貓頭鷹的誕生,背後是一群人的努力;一個永續農村的建立,更是來自長期的陪伴與堅持。該計畫團隊更在今年榮獲第六屆《遠見雜誌》USR評比「生態共好組-楷模獎」的肯定,象徵學術場域與企業夥伴共同投入生態保育、深化社會參與的成果,已廣獲社會關注與認同。
此計畫致力以具體行動實踐生物多樣性的恢復,透過農田裡貓頭鷹的監測紀錄,結合與農友的長期互動與倡議,持續推動減藥、減毒的耕作,讓田野生態逐漸恢復活力。同時屏科大跨領域特色發展中心也將持續強化USR實踐內涵,發揮學術專業與田野經驗,協助學校師生與更多企業、社區夥伴攜手前行,為臺灣農村生態與物種保育打造更具韌性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