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新聞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講座 淡江分享以AI引領教學創新實例

2025-07-08
未來敘事工場執行長彭啟東擔任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北區講座。照:淡江大學提供
 
教育部指導、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北區基地主辦的「AI超進化:想像、實作與教學協作」講座上,淡江大學校友,未來敘事工場執行長彭啟東、村上春樹研究中心主任曾秋桂,展現淡江校務發展願景「AI+SDGs=∞」的實踐力與影響力。講座邀請5位學者專題發表,分享AI趨勢、工具應用與實作經驗,兩位淡江教師同臺演說。其他3位講座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系特聘教授劉遠楨、君邑資訊內容總監王錦宏、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馬尚彬。
 
彭啟東為淡江大學未來學所校友,現為教育未來設計學系博士班學生與教育科技學系兼任教師,他以「AI、教育的未來進行式」為題擔綱首位講者,延續去年於北區工作坊的分享,第二度受邀參與。彭啟東以「未來學」導入,探討「關鍵事件」如何影響教育趨勢,而又將發生什麼關鍵事件能改變未來情境?並以日劇中教師角色的演變,引領現場師長思索:「AI進入校園、整個教育產業之後,老師需要如何改變?」
 
村上春樹研究中心主任曾秋桂擔任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北區講座。照:淡江大學提供
 
他也提到另一項教育趨勢:「遊戲化」,他以遊戲的3個重點機制來談「學習」:「很困難等於好玩;失敗的時候是一種樂趣;且提供一種需要解決的謎題。」他認為不久的未來,在元宇宙虛擬空間裡,需要借助這些特別會玩或擅長複雜遊戲的學生,他說:「他們可以思考出未來的理想模樣。」
 
連續7年通過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案審查的曾秋桂,分享在教學現場深耕AI融入教學的實際經驗。引言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研發長王維元介紹時,讚賞曾秋桂自108學年以來的計畫題目引人入勝:「都是具有前瞻性,關心當時重要時代課題的AI與SDGs」。主持最後綜合座談的台灣海洋大學副教務長林泰源也推崇曾秋桂運用AI實例,將科技與人文融入課程,是一項革命性的創新壯舉。
 
曾秋桂整理出自身2019年至2025年間應用AI技術於語言教學的經驗,區分各時期的特色。強調AI加HI(人類智慧)才是王道:「2025年以後,AI工具應用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協助學生培養判讀生成式AI資訊真偽的能力。」她鼓勵教師接受學生的建議,隨時調整教法:「大學生是數位原生世代,土法煉鋼,背誦式的語言教學,可能難以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