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新聞

中大攜手北榮 共創非侵入式腦刺激治療憂鬱症新契機

2025-07-03
研究揭示了數種關鍵腦波指標,未來有望應用於個人化的精神健康照護。照:中央大學提供
 
在全球對精神健康日益重視的背景下,中央大學認知智慧與精準健康照護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認知智慧中心)與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情緒精準醫療中心(PreDIC)攜手合作,經國科會及教育部多年來的支持,為憂鬱症個人化精準治療帶來重要突破。團隊的研究揭示了多種關鍵腦波指標,不僅與憂鬱症狀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更可預測非侵入性磁刺激治療的效果,未來有望應用於個人化精神健康照護。此項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臨床與健康心理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Health Psychology)。

重複性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是目前經美國及台灣食藥署都已核准的重度憂鬱症治療方法之一;透過磁場在大腦皮質誘發微弱電流,以調節異常的神經活動。然而,臨床經驗顯示rTMS的治療效果因為個別憂鬱症症狀差異大而無法完善,因此如何提供更精準的治療參數與預測機制,已成為實現個人化精神醫療的重要課題。本研究應用了「全息希爾伯特頻譜分析法(Holo-Hilbert Spectral Analysis, HHSA)」,這項技術由黃鍔院士於其任職中央大學期間所領軍開發,能如精密3D 顯微鏡般解析腦波中不同頻率之間的動態調變互動,揭露過去難以察覺的腦訊號型態,而病症潛藏於大腦中的密碼,也正透過這項技術逐步被解開。藉由此創新方法,中央大學認知智慧中心主任阮啓弘教授、蔡怡君助理研究員與臺北榮總精神醫學部李正達教授的研究團隊成功發現與憂鬱症狀與治療反應相關的關鍵腦波指標,並突顯出這類腦波型態對於預測治療反應的高度潛力價值。
 
中央大學認知智慧中心與臺北榮民總醫院攜手合作,為憂鬱症個人化精準治療帶來重要突破。(實際研究在台北榮總精神科進行,此圖僅為實驗室示意圖)。照:中央大學提供

研究團隊針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的難治型憂鬱症患者的研究結果顯示,一種過去較少被關注的高頻Gamma腦波,在受到較慢的Alpha與Beta腦波調控時,其強度與憂鬱症狀的嚴重程度呈現正相關。更重要的是,若患者在治療前的Gamma活動較低,通常對rTMS治療反應較佳,反之則成效有限。然而,這類Gamma腦波的異常僅能透過全息希爾伯特頻譜分析偵測,在傳統腦波分析中則難以觀察。

為實現更高效的精神健康照護,阮啓弘教授及李正達主任目前正領導研究團隊積極開發結合人工智慧、深度學習與先進模型的即時閉環電磁刺激系統,根據個體腦波狀態即時調整刺激參數,期望能更有效改善重度憂鬱症患者的症狀,朝向精準個人化神經及精神醫療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