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新聞

臺師大領軍北區淨零綠領人才培育中心 攜手中大清大打造永續發展加速器

2025-04-14
為落實2050淨零排放國家目標,環境部推動「淨零綠領人才培育推動計畫」,以區域為單位建構全國性培育網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於此次計畫中脫穎而出,獲選為「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北區培育中心」,4月10日由環境部長彭啓明與臺師大校長吳正己共同揭牌,臺師大也將攜手中央大學、清華大學共同承擔推動任務,串聯北臺灣高教資源,培養具備綠色素養與實務能力的未來關鍵人才。
 
為因應全球永續轉型浪潮,2025年起所有上市櫃公司將須編製永續報告書,2026年起高排放產業也將納入碳費徵收範圍。這些政策不僅加速企業轉型,也帶動了大量對碳盤查、減碳管理等專業人才的需求。
 
根據環境部發布的《綠領人才就業趨勢報告》指出,近8年來,臺灣綠領職缺企業家數成長2.2倍,工作機會則暴增3.3倍,2024年全臺有近3,600家企業釋出綠領職缺,平均每月需求高達2.2萬人。預估未來五年綠領相關職缺將有1至3倍的成長空間,人才缺口直追熱門的AI產業,成為國家發展不可或缺的人力資源。
 
環境部部長彭啓明表示,隨著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僅具備基本技能已不足以應對市場需求,透過完整的培訓與實踐經驗累積,讓「綠領人力」蛻變為「綠領人才」,才能在市場中脫穎而出。
 
環境部長彭啓明與臺師大校長吳正己代表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培育淨零綠領永續專業人才。臺師大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為統籌北區培育中心的窗口,計畫主持人、永續所教授葉欣誠表示,該所原為環境教育研究所,於三年前加上永續管理的實務與研究概念,擴充與包括企業界在內的各類組織的連結與互動。淨零與綠領人才培育完全符合永續所的DNA,從環境保護出發,擴展到永續發展的視角,並且發揮臺師大的人才培育傳統特色與優勢,培養永續領域的專業人才。

臺師大積極回應全球永續浪潮,校長吳正己表示,學校長期關注國際趨勢並致力實踐社會責任,面對全球氣候變遷與永續轉型挑戰,持續精進永續發展策略與具體行動,並主動參與國際評比,展現成果。其中,臺師大參與由美國高等教育永續促進協會(AASHE)設立的「大學永續評比系統」(STARS, The Sustainability Tracking, Assessment & Rating System),在全球逾千所註冊評比之高等教育機構中脫穎而出,榮獲金級評等殊榮。
 
吳正己指出,臺師大積極推動校園淨零目標,2023年訂下「2030年減碳50%、2048年達成碳中和」的具體時程,不僅展現落實淨零的決心,更願意發揮專業與社會影響力,引領更多大專校院一同轉動改變的齒輪。
 
環境部國家環境研究院聯合全國28所大專院校組成「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聯盟」,並於北、中、南、東四區設立區域培育中心,各由具備專業與資源整合能力的大學承擔。臺師大作為北區總協調學校,肩負串聯產官學平台、建立示範機制、促進人才輸送等重責大任。期望透過在地化課程設計與資源整合,快速培育具備碳管理、碳足跡盤查、ESG實務操作等核心能力的綠領人才。
 
臺師大作為北區培育基地的領頭羊,領先全國率先於4月26日開課,課程一開放報名,一班40個名額於16分鐘內即告額滿,報名者以上班族為主,學生則佔不到三成,顯見綠領轉職與職能再造的需求殷切,臺師大已著手規劃加速增開班期,以滿足外界的需求。北區培育中心也包括中央大學與清華大學,三校將持續合作辦理課程,共同強化北臺灣在綠領人才養成上的實力與涵蓋面。
 
為讓更多國人能參與轉型、提升職能,國環院與合作學校共同設計價格平實、內容紮實的「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報名官網:https://ulvis.net/iTs8),共計48小時,費用為每人12,000元,由開辦學校收取。針對30歲以下大專在學生(不含在職專班生)與低收入戶,並於首次測驗即及格者,學生可享半額學費優惠,低收入戶者則可全額補助,展現課程的公平性與普及性。
 
北區培育中心服務範圍涵蓋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新竹市及新竹縣等六個縣市,臺師大將憑藉長年在綠領人才培育及教學創新、產學合作及跨域整合的實力,扮演核心統籌角色,與中央大學在氣候與永續科學研究、清華大學在工程與實務應用的優勢互補,將提供政策推廣、課程輔導、師資培訓、跨校合作、職涯媒合等多元服務,協助各大學和企業盤點資源、優化教學內容、強化產學連結,逐步建立具備永續能力的人才庫,為臺灣邁向淨零社會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