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新聞

歐洲半導體新藍圖!經濟系教授莊奕琦揭秘台捷半導體合作潛力

2025-04-08
「台灣半導體技術加上捷克的材料、光學與精密儀器等重工業基礎,將為歐洲科技版圖帶來全新機會。」經濟系教授莊奕琦獲外交部經費支持,代表政大受邀前往捷克查理士大學進行五個月的駐點研究,深入捷克產業腹地,聚焦臺灣企業在捷克的發展現況及半導體產業鏈合作機會。此次台捷合作研究計畫為政治大學與查理士大學的跨領域學術合作研究奠定基礎,為捷克產業結構轉型和台商對外投資的歐洲布局搭建橋樑,也為台捷兩國關係帶來更多發展契機,更為高等教育國際化建立一新的典範。莊奕琦並接受捷克著名的經濟日報(Hospodářské noviny)專訪,以兩大版面篇幅報導其對捷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觀察與建言。
 
強化供應鏈韌性 政大與查理士大學攜手布局

捷克與台灣關係非常友好,地理上位於歐洲中心,具有政經穩定、優質的勞動力與紮實工業基礎優勢,近年來成為台商布局歐洲的新據點。尤其在台積電於德國德勒斯登設廠與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重組的趨勢下,如何強化技術合作與供應鏈韌性,成為政府與企業共同關注的議題。在台捷雙邊合作計畫下,政治大學與查理士大學共同合作成立「半導體供應鏈韌性中心」(Supply Chain Resilience Center),專注於半導體供應鏈管理研究,政大定期派代表在查理士大學駐點,研究產業鏈發展與風險評估。

做為五年期計畫的首班列車長,莊奕琦打頭陣抵達查理士大學後,即與參與計畫的各學院共同商議、釐清計畫目標、研擬大方向和相關的研究議題。本計畫是由外交部提供經費支持,教育部協助的學術交流。莊奕琦指出,計畫目標為深化雙邊產業與經貿政策規劃,由政大與捷克查理士大學學術合作並和產業界建立緊密的連結,透過與各界利害關係人包括捷克當地政府、企業及學界間的對話,並藉由共同研究提供給政府政策的建議,有效推動當地半導體產業鏈的建立與兩國廠商的實質合作。
 
台商布局挑戰與機遇 探索捷克半導體產業發展

在捷克期間,莊奕琦深入研究台商在當地的產業發展模式,並拜訪包括富士康、緯創等台灣企業據點,分析其經營策略與挑戰。他指出,在捷台商多數仍以組裝與代工為主,來料加工的生產模式,供應鏈仍高度依賴亞洲,未來可透過與當地供應商的技術合作,尋找潛在的利基市場,深化在捷克的高端製造布局。此外,捷克擁有深厚的工業基礎,包括精密儀器如顯微鏡製作,特殊化學材料與光學技術基礎,在半導體材料、製造、封裝及檢測等領域具有發展潛力。

此次研究也關注台商的管理模式與當地企業文化的適應性。莊奕琦點出,捷克的土地已多為私人擁有地,由政府整體規劃科學園區的難度較高,在電力供應等產業配套方面仍需進一步完善。除硬體外,捷克人強調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態度和責任分工授權,與亞洲習慣的高工時模式和由上而下的領導風格明顯不同。若台商未能事先暸解和體察此文化差異,經營管理上將會面臨困難和產生許多的挫折感,不可不察。故如何調整人力資源管理策略以符合當地的文化特色,以提高當地員工的向心力與穩定度,成為企業經營的重要課題。雖然薪資上捷克是墨西哥的3倍,但捷克高素質人力的生產力,只要經營得當是能夠克服薪資差距的劣勢,這點則令人印象深刻。

文化差異中學習 獨立務實個性背後的溫暖捷克心

提及計畫外的捷克,莊奕琦認真地說:「亞洲國家努力工作寄希望於『未來』,但捷克是滿足現狀、活在『當下』。」捷克人普遍務實不浮誇,表面上或許顯得冷漠,但建立關係後卻極具暖心和信任感,莊奕琦就在查理士大學認識不少交心好友,是研究外的另一項收穫。這種文化特性使得捷克在產業合作上,雖然步調較慢但相當穩健,一旦建立信任,則能形成穩固而長遠的合作和友誼關係。

此外,捷克人的獨立性強,充滿民族自信心與自我認同,以身為捷克人為榮。莊奕琦認為,捷克人歷經多次外來政權更迭,處與長期被統治的底層階級,民族性傾向於務實求生存,對於激烈變革的接受度相對保守,這也反映在遲緩的產業轉型速度與政策適應性上。但高度的族群認同與自我創新能力則又令人刮目相看。

在捷克五個月期間,莊奕琦已完成兩份廠商訪查報告與兩份專題研究報告,將提供政府與企業的政策參考。未來,這項長期研究將做為深化台捷半導體經貿關係的重要基礎,促進雙方產業、學術與文化的交流。透過政治大學與查理士大學的合作,台灣能更有效掌握捷克市場的發展脈動,並探索半導體供應鏈在歐洲的長遠布局。